使河湖連通 讓碧水長流
山東桓臺推動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落地落實

在黨史學習教育中,山東淄博桓臺縣把實施生態水系建設作為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,深入提升“治水”理念,由“工程治水”轉為“生態治水”,由“單一治理”轉為“系統治理”,由“多頭治水”轉為“專管專責”,水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,通過治理一條河流、修復一處濕地、保護一片湖泊,基本形成了“河湖連通、水清岸綠、水潤城鄉”的生態格局。
深入實施東豬龍河綜合治理工程;概_縣對二十余公里主河道及九點五公里支流進行治理,通過對河道進行清障疏浚、加固堤防、河坡整治、生態護坡、維修加固橋閘,并根據河道狀況修建防汛道路,極大地提高了河道行洪排澇能力,保護了沿河兩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,改善了流域內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條件。
桓臺縣東北部的馬踏湖,素有“北國江南、魚米之鄉”譽稱。然而,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,隨著桓臺由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跨越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,境內水資源和水環境面臨著嚴峻形勢,以水為核心的生態問題日益突出。
為恢復馬踏湖濕地功能、發揮生態效益,桓臺縣實施馬踏湖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工程,遵循“保護優先、科學修復、合理利用、持續發展”的原則,先重拳治污、再修復生態,開展了馬踏湖流域的河道底泥疏浚與生態修復、水系生態建設、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等重點工作,探索出一條“治理+修復”的環保新模式。
目前,馬踏湖湖區蓄水能力達二千五百萬方,年均蓄水量一千一百萬方,主體水面水質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,野生動植物特別是濕地鳥類物種和數量明顯增加,逐步再現了“草長鶯飛”“碧水連天”的歷史自然風貌。
“河湖連通、碧水長流”全域覆蓋,生態水系建設取得扎實成效。當前,桓臺縣域內所有河流河道整潔,水質改善明顯,出境斷面COD、氨氮指標均達到省控要求,呈現“有河就有水,有水就有魚”的景觀。(張運波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相關新聞
- 評論
- 關注